这年头,有代驾的,但你听说过有代喝的么?这不,一款所谓“征服酒局的利器”来了。只要你有足够的钱,就再也不用自己在酒桌醉生梦死了……
多年前,网上曾有流传花钱雇人代喝酒的段子,如今竟然变成了现实。“白酒3斤”“红酒3箱起”“啤酒一直喝”——12月28日,e代驾正式宣布上线代喝酒业务“e代喝”。据说,目前已经覆盖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服务。
“酒局不怕多,找人替我喝。”往日谈笑一朝成真,便迅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。新浪科技的相关报道显示,e代驾表示该产品历经开发数月之后终于上线,不是简单的开玩笑,而是公司十分重视的新产品。通过“e代喝”一方面能满足饭局上跟人拼酒拼不过或者想喝酒找人陪的用户,另一方面则通过代喝与其他人建立深度联系,轻松扩展自身的社交圈,在串联起海量用户社交诉求的同时,顺利涉足社交领域。
正所谓,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”。其实,e代驾推出e代喝“代喝酒”只是附带动作,主要的关键核心是通过代喝切入到社交网络。但即便如此,也引来了褒贬不一的讨论和争议:“感性派”表示,有需求就有市场,今年过年再也不用担心要喝酒了;“理性派”质疑,平台上的“代喝牛人”酒量到底如何,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;而且酒后容易“出事”,要是中了招,这责任怎么算?
于是,一波宏大的讨论又来了,这次主要是来自法律界的声音:“它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太多了。”“用户注册门槛过低,会引发一系列重大后果!”“平台有涉嫌违背公序良俗的嫌疑!”“喝出事了,谁来承担责任,根据法律一桌人都要受到牵连的。”“如果在代喝酒的过程中,发生了人身或财产损失,找人代喝的一方,将承担主要责任。”……
看来,“代人喝酒”这样的服务,从法律角度来讲是走不远的。但在道义的层面,就能走得远吗?“请来一位酒量二斤半的“代喝”,把对方陪好、喝倒、一气呵成,最终合作成了、合同签了?诚意呢?骗鬼吧!”“熟人聚会一般不会找代喝,毕竟多一个陌生人会显得很尴尬。”“找美女陪喝?这不脱离了‘代喝’的本质属性,成了‘代喝’打着旗号去‘泡妞’的无聊之举了?”……
也有一些好事者还尝试进行了操作、对这个产品深度剖析。但结果却发现在上海和在深圳搜到的代喝牛人都是一样的头像,一样的昵称,就连酒量、标签、距离也都是一样一样的。难道这代喝业务只是摆设?e代驾平台客服称,这个服务确实已经上线了,但是有没有这项服务,全靠代喝牛人愿不愿意回复你,需要用户自己联系。
很明显,这个掀起舆论风云的“e代喝”其实就是e代驾的一次品牌传播和营销活动。它的高明,就在于画下了一个社交的大饼,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逆袭。正如有评论所说,作为代驾行业的先驱者,e代驾原本一直是具有领先优势的。但在2015年8月份滴滴杀入代驾市场后,凭借滴滴本身的影响力和用户基数,形式迅速发生巨大变化。e代驾的处境就像王小二过年——一年不如一年了。而e代驾选择切入到社交领域,就是试图用“e代喝”这个新产品来完成在自己的闭环社交梦。
在2017年即将完美谢幕、2018年即将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关头,e代驾突如其来地上线了“e代喝”。虽然它通过一次低成本的营销投入,成功的得到了主流媒体报道,成功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眼球;但也让大家失去了“月光对酌,微醺而饭”的惬意、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的心境。或许,只有天才会晓得。当喧闹散去以后,这个所谓“征服酒局利器”的“e代喝”到底还能走多远……(李吉明)